針對流動攤點無序擺設,廣西南寧市轉變城市管理理念,變單純的“堵”為“疏堵結合”,今年實施了“創業街”項目,即在原來流動攤點亂擺嚴重的街道搭建固定店鋪,以低租金出租給困難群體,統一管理經營,既有效解決了流動攤點無序擺設引發的系列問題,又為困難群體提供了低成本的創業之路,受到攤販、城管工作者和居民等各方歡迎。
--昔日“臟亂路”今成“創業街”
南寧市星湖路北一里所在的新竹社區負責人告訴記者,長期以來亂停車、亂擺攤使得這里臟亂不堪,“特別是一早一晚,賣蔬菜、水果、小百貨、小五金等攤點擠滿了人行道,不僅零亂嘈雜,垃圾也到處都是,給居民出行、休息等生活環境都帶來影響?!?
“垃圾隨時隨地都是,往往是環衛工人剛剛清理完畢,馬上又有新的垃圾出來;生意好的時候很吵,沒生意的時候他們就在板車上打牌,也很吵”,青秀區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大隊新竹中隊隊長施衛東告訴記者,有時候一天都能接到七八個居民投訴。
記者近日到星湖路北一里采訪卻發現,由于政府啟動了“創業街”項目,以往的“臟亂路”已經煥然一新。記者看到,在往日小攤遍布的一兩百米的路段上,用板材搭建而成的幾十個鋪面連成一片、整齊劃一,每間店鋪大約有八九平方米,大多數是經營小工藝、衣服、鞋子等商品,店里的商品擺放有序,墻上掛著營業執照,每個店鋪門口都放著一個統一樣式的垃圾桶。在創業街的兩端各有一個牌子,上面詳細標明了鋪面的經營管理規范。
很多店主告訴記者,他們以前就是擺地攤的。小百貨店店主朱國盛說,由于找不到工作,以前他一直在市區各農貿市場周邊流動賣日用雜貨,不僅風吹雨淋,還經常受到城管的驅趕。聽說政府專門為困難群體開設“創業街”后,他就申請并很快獲得批準,從一名流動攤販變成了青年創業者。
南寧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長劉正華告訴記者,今年以來,南寧市在全市6個城區共設置了星湖路北一里等8條“創業街”,目前建設工作基本完成。
--“疏堵”并舉平衡多方利益
南寧市城市管理局局長楊玉山認為,流動攤點亂擺問題長期存在有其深層原因:一是由于城市商貿市場規劃布局不合理,一些區域的居民購買生活用品不便,為流動攤點的出現提供了市場;二是一些困難群體很難就業,只能以此謀生。
“以往我們只是一味地‘堵’,沒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,城管整天和小攤販‘貓捉老鼠’、執法效果不好,有時候還會激化社會矛盾,城市管理逐漸陷入困局。”楊玉山說。
他表示,要想從根本解決上述矛盾,必須革新城市管理理念,把過去單純的“堵”提升為“疏堵結合,以疏為主,適疏強于硬堵”,既要考慮到市容市貌,又要考慮到流動攤販的生計,還要照顧居民的生活方便。
為此,南寧市在科學考慮、充分調研的基礎上,決定實施“創業街”工程,并出臺了詳細的運行規定,力求實現多方利益的平衡。
以便民、便于管理的原則選劃地址。在居民多、市場遠、流動攤販集中等地設置“創業街”;影響交通、市容、消防的路段堅決不設置;偏遠路段、人流稀少、商業價值達不到擺設攤點要求的堅決不設置;臨近市場,影響市場經營,達不到便民目的的堅決不設置。
對投資者、入場經營戶、經營行為嚴格限制,確保項目的公益性。對于有投資意愿的商家,通過政策扶持、減免費用等幫助其減輕投資負擔,但嚴格規定其投資經營方式和租金額度,必須以低成本低贏利為基本運營方式,“一旦有高額收取租金的行為,則取消其經營資格?!?
申請入場的經營者則嚴格框定在社會低保家庭、零就業家庭、殘障人士、下崗工人等困難群體中,由市城市管理局監督,各城區組織紀檢、城管、民政、街道辦、居委會等部門,對報名經營者進行資格審查,審核名單向社會公示,確保每一個攤點都能為弱勢群體創造謀生條件。所有經營戶必須簽署經營合同,嚴格杜絕攤點的轉租、轉讓、倒賣行為,一旦違反規定,無條件收回攤點。
租金優惠,確保困難群體負擔得起。實行“三個一點”:商家讓利一點,投資者按照微利原則收取低廉的租金;政府減免一點,除基本的環衛保潔費外,不再收取其他費用;經營戶負擔一點,繳納基本的水、電和租金。據此確定“創業街”收費標準不超過同等類別街道臨街店鋪的二分之一。
全面服務,明確規范。推出“六個一”后續服務:印制“一本手冊”,將管理規定、服務指南、辦事程序等匯總印制成便民服務手冊,發放到經營戶手中;配備“一個滅火器”,積極預防和消除火災隱患;發放“一套衛生潔具”,引導經營戶搞好門前屋內衛生保潔;結對“一個城管中隊”,街道城管中隊主動與經營戶結對幫扶,維護周邊市容秩序,引導他們自覺遵守城市管理法規;明確“一個責任人”,每條創業街明確責任人,確保管理責任落實到人;公開“一個監督電話”,城區、市級城市管理部門分別公開監督電話,經營者可對違法侵犯其權利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投訴。
--以人為本,轉變城市管理理念
數量有限的“創業街”畢竟只能解決一部分人的問題,為進一步擴大受益群體和覆蓋面,南寧市還將“創業街”的工作進一步延伸拓展,在一些恰當的位置,按照“定時、定點、定規矩”的原則把以往的流動攤點歸攏起來設置臨時擺賣區域,攤點車輛、服裝、遮陽傘、垃圾回收裝置盡可能統一規范設置,以達到市容效果、環衛管理與市民需求和諧相容。
記者了解到,由于兼顧到各方利益,“創業街”項目實施以來受到攤販、城管工作者、居民等各方普遍歡迎。
“創業街”不僅讓流動攤販保住了“飯碗”,還通過給予低租金、創業指導、免費注冊等優惠政策和措施,讓很多困難群體實現了自主創業。20多歲的桂林女孩李敏是青秀區“創業街”上一個茗茶店的店主,“在這個地段租這么大的一間鋪面,每個月要上千元,但‘創業街’的鋪面租金只有400元,而且還有不少其他優惠政策”,李敏說,在市場管理方的指導下,現在小店的生意越來越好,每個月有數千元入賬,“我對今后的創業路充滿信心?!?
“創業街”還大大降低了基層城管工作者的工作難度,緩和了社會矛盾?!艾F在不用整天追著流動攤販跑了,地上的垃圾也少多了,環衛工人只需要定時清理垃圾桶就行了”,西鄉塘區城管局副局長劉步能說,有了固定店鋪和統一的經營規范,他們管理起來方便多了,經營者們也樂于接受,附近居民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也不再因臟亂而煩惱了。
廣西壯族自治區委黨校副教授盤世貴認為,“創業街”體現了城市管理理念的轉變,真正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融入到實際工作中,類似城市管理問題在全國具有普遍性,這種做法及背后所體現的理念值得推廣和借鑒。(劉偉 向志強) |